金银作为贵金属,就是现在也很值钱,但“值钱”不等于是“钱”。冯默风要花这10两银子,有点儿麻烦,花不出去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金银被列到国家的货币系统中,大概是在唐朝。但是中国是个缺金缺银的国家,像欧洲金币、银币那样广泛流通是不可能的。一直到明朝中后期,白银从欧美大量流入,银子才成为完全的货币形态,银本位的货币系统才开始确立。

在这之前,中国花的钱基本都是铜钱,一枚铜钱是一文,一千文是一贯。放到具体的时间段、具体的地方,七八百文当一贯有,四五百文当一贯也有,南宋朝廷曾规定过,770文是一贯,但百姓还是照着当时当地的行情来,所谓“私用各从其俗”。

在南宋,普通人身上装钱,一贯就是个极限了.来政府不允许,二来想想你身上装着1000个一元硬币是个什么景象?政府规定,超过一贯的买卖,得用“交子”或是“会子”,算是一种不太彻底的纸币,可能叫信用券更好一点,上面的面额不等。就是商旅做生意,携带钱币也不得超过10贯。要是敢把钱币带到国境外,那更是有罪,在南宋,起码要被流放。

想到冯默风要跑路,程英给他银子,又轻便又值钱,真是贴心周到。然而,当时银子主要是用于地方政府上供、朝廷赏赐、军费国费开支以及大额海外贸易等,并不会在民间流通。

老百姓要花银子,得先去某个“金银交引铺”(金银不必说,交是交子,引是盐引和茶引)换成铜钱才行。史料记载,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有一百多个这样的铺子,程英那时所在襄阳,是军事重镇、交通要冲,想来这样的铺子也不会少。

所以冯默风收下银子还得先去兑换,否则逃到乡下地方,没个兑换地方,那就像我们拿着银行卡一样,有钱也买不上一碗面吃,而当时,在临安,一碗粥也不过两文钱,拿10两那么大个银坨子怎么花啊。

南宋都这么麻烦,大唐就更加麻烦。

而且大唐还没有交子,唐朝人花钱主要还是使用通宝。其实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流通的货币,就是一种叫做通宝的铜钱。

当时的通宝都是用金属制造的,所以携带并不是非常的方便。

如果只是日常使用的话,每次出门只需要携带几个到几十个也没有问题,但是万一要经商做买卖的话,很可能需要携带一马车的通宝才可以进行交易。

后来也改变了一下,当时唐朝出品的绢非常的抢手,不仅在国内很值钱,在国外也是贵价货。绢跟铜钱比较起来要轻便得多,那么如果携带绢出门的话肯定比携带铜钱方便很多。

因此当时大唐有不少的商人会把绢当作一种流通货币来使用,毕竟绢的售价在当时并不便宜,完全可以跟金银珠宝的价值相提并论。所以说很多人都愿意接收绢,而且当时市场对于绢的需求量很大,很可能获得的绢转手就可以升值,因此绢用来替代铜钱使用还有升值空间,当时的人都愿意接受。

可是那依旧是用车来装,不减少钱币的数量,这是大唐的钱币政策的一个很大且无法改变的弊端。

现在好了金和银都有了,李战又抛出了一个金银币的制度,相信只要这个制度上马,那么就可以大幅度缓解答应钱币制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