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林当上了大队书记,张巧儿容光焕发,走路都带着风,几乎是逢人就笑。

“人家钟主任说了,我家东林是优秀的革命战士,是听党指挥的国家栋梁,要安排在重要的,服务于群众的岗位上才能发挥他的重要性和积极性。”

也难为一天学没上过的张巧儿能把这么一长段复杂的话给背下来,且一字不差。

每当她说完后,看到别人惊叹不已的神情,她就万分高兴,心情也跟着雀跃起来。

七十年代,农村实行三级组织架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一名书记,一名副支书,一名革委主任,一名大队会计,还有民兵连长兼治保主任。

像妇女主任、团支书和大队出纳则不属于大队干部的正式序列,而属于大队副职干部。

可别小看了大队干部,这年代大队干部权力还是很大的。

革委会的钟主任原本是想把赵东林安排在公社工作,谁知好巧不巧,上河村原大队书记因为作风问题被撤职,正缺人呢赵东林就出现了。

钟书记征求赵东林的同意后,赵东林这个大队书记就开始走马上任。

……

一晃两个月过去,时间到了七月,赵东林每天忙着大队的事,事必躬亲,一场夏收,让大家发自内心的接受了这个负责任的大队书记。

“压笫,你看东林每天忙忙活活,累的跟什么一样,身边就缺个知冷知热的女人。”

压笫即“压子”,是张巧儿的小名,农村里很多一开始生了女儿没生儿子的人家会给女儿个有寓意的名字,例如“压笫”、招弟等,好让儿子赶紧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