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赵氏一族在秦岭之人的帮助下,战胜且重创了巴国。

此后,赵氏一族继续东迁,逐步攻取了三川、郑国、梁国,建立了魏国,而巴国则因为这场战争,实力大受损失。

见此,蜀国立刻就打破了此前「两国互不侵犯」的默契,立刻派兵攻打巴国。

毕竟对于蜀人而言,巴人是侵夺了他们一半土地的敌人,哪怕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后代子孙,他们也得将这些敌人赶出这片土地。

但没想到的是,纵使是因为与魏秦两国先人战争而损失惨重的巴国,最终仍顽强地守住了「巴郡」。

最终,蜀国只能夺回曾经属于他们的「汉中」,却无法夺回巴郡。

为了避免国人无谓的伤亡,蜀国改变的策略,他让弟弟前往汉中郡,在当地建立了「苴国」,作为蜀国的附属国,截断巴国的「北上之路」,试图对巴国两面夹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氏一族的本家、陇西魏氏,它当时向东南方向扩张也很频繁,当时仍然还强盛的陇西魏氏,让蜀国颇为警惕,希望苴国能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然而,虽然最初几代苴国的君主,还牢牢记着他苴国的使命,可时间一长,因为种种原因,苴国不满足于作为蜀国的附庸国。

在这段期间,巴国拉拢苴国,双方联合共同抗拒蜀国。

苴国的君主虽然明面上不打算与蜀国彻底撕破脸皮,但不可否认,苴国确实在暗中帮助巴国,使得原本蜀国强而巴国弱的局面,逐渐趋向平衡。

就这样过了若干年后,中原逐渐形成了韩、齐、魏、宋、鲁、楚、卫等诸国,而在巴蜀之地呢,蜀国就像后来的齐国那般,由于过于安逸而逐渐失去了先祖的血性,国力逐渐由盛转衰。

按理来说,这本该是巴国趁机倾吞蜀国的好机会,但遗憾的是,巴国内部亦不团结。

可能是因为蜀国这个最大的敌人已经日暮西山,在失去了威胁的情况下,「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不再认可「巴氏」常年占据大族长的位置,他们不在听从巴氏部落的命令,各自为战,或攻打蜀国,或吞并其余小部落,以至于到最后,蜀国这个日暮西山的旧日强国依旧还苟延残喘,巴国内部的诸部落却彼此打得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