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魏游子手札(第3/5页)
章节报错
然后就没了,这一卷竹简,所记载的就是巴族的由来、人文以及习性。
『我看这玩意有个屁用?』
无奈地将手中的竹简放归竹筐内,赵弘润又取过另外一卷竹简来。
很遗憾的,这一卷竹简也没有记载他想要知道的知识,而是记载了蜀人的人文。
跟被魏游子记恨的巴人不同,魏游子在文中大篇幅地赞扬蜀人的文化,当提到蜀人养育一种白色的“纱虫”,用它吐出来的丝编织成滑溜的绸缎时,魏游子对此的评价是『叹为观止』、『真乃天虫』。
赵弘润翻了翻白眼,他总算是明白蚕为何叫做蚕了,可不是嘛,天虫!
“嘿!”
随手又将一卷竹简丢入竹筐内,这次赵弘润倒是没有什么焦躁,因为他感觉,魏游子的游记手札的确有点意思,当然,如果这位先人能刨除一些主观成见,别用什么蛮啊夷啊之类的代称去称呼巴人,赵弘润相信自己能读地更加通顺。
还别说,在这个缺乏娱乐途径的时代,看一看先人在游历其他国家时所留下的记录,哪怕其中有些东西是赵弘润本来就知道的,他也感觉挺有意思。
不得不佩服,这位魏游子绝对是一位会“玩”的主,根据游历的记录,赵弘润感觉这位先人的足迹似乎遍布巴黔蜀的每个地方,他“告诫”魏人:蜀人并不是他们魏人曾经所以为的,是茹毛饮血的野人,事实上蜀地有着其悠长的人文,他们懂得耕种、懂得养蚕、懂得捕鱼,是勤劳的人。
总而言之,就是赞美蜀人,贬低巴人,通篇都是如此。
由此赵弘润猜测,这可能与当时大魏的国策有关:拉拢蜀人,对付巴人。
而相比较巴蜀,魏游子对黔地的评价就要大打折扣了,原因可能在于他在文中评价黔地是『穷山恶水』,甚至于在文中又着重注明,『地不可养人、水不可活鱼』。
赵弘润起初实在很纳闷,纳闷于魏游子在文中所描写的『不能使鱼活命的黔水(黑水)』,究竟是什么,直到他看到了『玄(黑)且粘稠』、『气味刺鼻』等描述后,他险些要吐血。
他怀疑那是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