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无疑第二,国内是老谋子开了先河,苏长青的导演奖也是第一个。

意大利威尼斯的金狮相对最好拿,华人获奖的一大串,后期老谋子最爱跑这个奖。

另外从参加过的两个国际影展以及未来两年的获奖情况看,近几年亚洲电影真的很热衷于去拿奖,几乎是连年霸奖的状态。

或许是因为影视市场规模不够又疲软吧,逼得一众导演只能走先文艺后商业的道路,老谋子和凯哥都是典型,奖拿差不多了就开始拍商业片,名气终究要变现的,不然有个屁用。

老谋子和凯哥是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也吃了不少亏,苏长青是摸着他们过河,对道路的设计更加胸有成竹,《入殓师》这样的纯文艺搞一次就够了,以后得拍《黑天鹅》《钢琴教师》《水形物语》这种文艺和商业兼顾的电影,偶尔也搞点高水准的商业片。

接下去一连几天都是韩厂长安排的宣传,现在的风气是开完了记者会、招待会、座谈会后就喝酒吃饭,苏长青带着李奥和窦惟也就一连几天都是晕乎乎状态。

窦惟不喜欢这些,可作为获奖团队一员不得不给苏长青面子参加各种活动,但也时不时发牢骚:“太丢人了,哥们见面就笑话我像个国家干部。”

这些人就和当年的苏长青一样幼稚,把脱离体制当特牛逼的事,而且始终缺乏真正的自我反省,不明白傲慢是能力有所欠缺。

真牛逼的人应该条条路都走得通,每条路上都有人鞠躬。

李奥就已经学会享受:“一开始我也受不了,那么多人用同样的话、同样的笑脸恭维你,后脊梁真的发热冒汗,慢慢的也就习惯了,现在听上一段甚至开始有快感。”

韩厂长坐镇组织,在北影厂小剧院针对媒体放映了几场《送行师》,舆论对影片一面倒好评,只要能拍马屁的角度和细节,记者们都没放过,而且观点新颖,有些苏长青没达到的思想境界,这帮家伙也替他达到了。

所以国内发行信心大增,商量后定档七月份。

文艺片的主力军也是学生,不能放任他们放假在家吃喝玩乐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