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到伊豆,距离东伊豆町还有段路,八幡晴美说这家拉面好吃,于是就停车午餐。

她十几岁时虽然和姑姑住在东伊豆町,但读书却在伊豆的天城高中,那是所女子中学。

“您不是日本人吧?”

卖拉面的大叔裹着条深蓝色头巾,上面有个大大的“麵”字,笑呵呵看着苏长青。

看出苏长青不是日本人并不难,口音有点生涩古怪,也不像身边本地人那样把面条吃得呼噜噜响。

在中国这么吃面条很粗鲁,在日本却是礼貌,据说是对面条师傅的尊重。

这是很奇怪的逻辑,那吃别的食物是不是得吧唧嘴才能表示尊重厨师?

按苏长青理解,其实这就是日本人一个不太文明的习惯,被过度解读美化了。

日式拉面和乌冬面都是中国传过去的,原本叫支那面、龙面,二战后盟军司令部不准日本再用支那二字,才改成了日式拉面。

后来日式拉面风靡神州,被当作日本美食。

东亚之间这种改头换面的事很多,比如苏长青现在也做着同样的事,把日本电影一番乾坤大挪移,成了他的作品。

文化近似度高,模仿很容易被认可,但要真正以假乱真得狠下一番功夫。

大陆那边的人分不清面条换了个碗又回来了,这边的老师傅却看出眼前的顾客是外地人,有时一个细节就穿帮了。

这些天苏长青就是在丰富辨识度高的、具有当地特点的细节,让影片看上去更地道。

苏长青带了个手持摄像机,一路走一路随意拍点沿途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