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说了几句转身回去做饭去了。爷俩又唠了一会儿,一家人直接把小桌子摆在了院子当中的老杏树下,其乐融融的吃起了早饭。

吃完饭,边瑞父子俩都是甩手掌柜的,直接起身各忙各的去了,边瑞自然是回到了自己的院子,继续斫琴。

琴料都开下来了,边瑞用木工刨子开始在板子上刨弧面。

唰!

清脆的刨刀和木纹磨擦的声音响起,一卷漂亮的小刨花落到了地上,随着唰唰声不断的响起来,很快琴面的弧度就出现了。

有一致的弧面刨出来,边瑞拿起了木锤子轻轻敲了一下刨刀,调整了一下刨刀的深度,开始修面。

把面修的差不多了,边瑞把面翻过来,底下垫上柔软干净的棉布垫子,开始用墨斗在另外一面上弹线,定下了腔槽的位置之后,边瑞拿着半月型的腹腔凿开始挖腹腔。

这是琴的共呜腔,一张琴的好坏,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一步。也是最考验制琴师傅手艺的一步。

边瑞先开出了大概的腔深,然后开始精细的修腔工作,觉得修的差不多了,听一下声音,然后继续修,修到什么时候为准,那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好的是边瑞这边有空间,钻进去之后,外面的时间对于边瑞的影响很少,加上现在边瑞刚重新拿起了原本的手艺,心气也高,所以一个上午便开出了三个琴腔,不光是开出了琴腔,同时把开出了龙池、凤沼的底板和琴身也合上了。

中午吃完了饭,边瑞继续溜进空间里忙活,吃饭前捆扎粘合的琴身,吃饭后就已经完全粘好了,接下来的活儿就是裱布,上灰胎,装琴徽什么的。

第二日,边瑞给琴髹漆、擦漆、推光,然后装雁足、琴弦调音,到了晚上的时候三张新琴就在边瑞的手中诞生了。

事隔了差不多十八年,边瑞这边再一次制琴,选的弦是买来的。

最后用的是现代研发出来的弦,内里是钢丝外裹尼龙,这种弦优点是价格便宜,而且音质干净,保养起来更加容易也不易变形。

还有一种是丝弦,这是古弦,以蚕丝制成,好的是音质静美、古朴,不好的是价格高昂,发音比钢弦小,易擦伤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