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有人向朱祁镇请示之后,出来辩难。

刚刚开始的时候,朱祁镇还能听懂说的是什么?比如说贝琳这种格物致知到底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圣君之道在吴与弼的体系在什么位置?

等等。

但是很快就变得形而上的地步。

比如气理之争,这个问题,在宋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论题,在这个时候重提出来。

但是吴与弼丝毫不惧,将所有人都驳了回去。颇有舌战群儒的气质,吴与弼几十年儒学功底,绝非是假的,各种学说信手捻来。在座各位也都是科举出身,一等一的人物,但是在吴与弼的面前都败下阵来。

只是朱祁镇一直没有说话,他却看出了吴与弼这一套理论的破绽之处。

当然了,不是朱祁镇在儒学上的造诣胜过这些大臣,而是他学习的一套体系与儒学体系是根本不同的。

一个思想理论,到了朱祁镇手中,他首先要想到的是,这个理论是唯心的,还是唯物。

几乎现代教育,都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各种哲学理论的。

朱祁镇细细一想。立即明白一个问题。

吴与弼这两个层次,看似相辅相成,但是本身是割裂的。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