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子这东西,在宁化县流通很少,也就在县城之中用。在乡下大多用铜钱,甚至很多地方连铜钱都不用。

干脆是以物易物。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个穷。另一个方面,就是宁化县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除却每年运送田税到福建去之外。

很少与外界有什么交流。

即便缴纳的赋税也不多,不过一两千石而已。

并不是说宁化县的赋税只有这么多了。

而是大明体制之下,赋税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转运,一部分是留存。

转运又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京运,就是运输到京城的,如漕运,就是典型的京运,再又是边运,就是运输给边疆的,再有就是转运。就是从内地某处转运到某处。

而宁化县的赋税,大部分都转运到福州府之中的。

但是赋税转运却是一个苦差事。

如果用一条鞭法,从运粮变成运输银两,对百姓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减负行动。

但是在宁化县这个地方,却是万万不能用的。

让宁化县的老百姓交粮食尚可,毕竟虽然宁化县的土地单薄了一些,总是有一些收成的,从土里刨食,还是能刨出一点粮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