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是没有休息的权力的。

顶多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聚一聚,吃一点平常舍不得吃的好东西,然后买一点布料做成新衣服,也就算很好了。

真正更穷的人,一直都要为生存而努力,哪里来那么多的闲情逸致?

所以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自古以来的真理。

不过许多朝代的当权者根本不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威力,一点好处都舍不得分给最底下的民众,所以基本上撑不过三百年就要挂掉。

大康朝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给了农民活路。

没有了宗室子弟和勋贵子弟的疯狂圈地,再加上大康的经商氛围非常浓厚,导致了各种作坊繁多,大大的吸收了劳动力,从而地主们对于扩张土地,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毕竟土地多了是要人来耕种的,很多民众都去了作坊打工,一年忙碌下来是种地的三倍、五倍收入,你说他们愿意怎么干?

这个跟后世宁愿打零工,也不愿耕种土地,把自己的土地给荒废了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说丞相曹仪家里有良田数十万亩,但是平日里能耕种三分之二都算不错了,他家给租户的分成还是六四开,自己虽然得了六成,可是缴纳税赋什么的都他们包了,再加上自己应缴的田赋,算下来得到的比农民的四成还要少。

但饶是如此,每一年他们的租户还在不断的减少。

毕竟那里是江南,商业气息无比浓厚,年轻人们都不愿意去耕田种地了。

连曹仪家里都是如此,你更别说那些大小地主们了。

因此总体来说,除非是遇到极大的天灾人祸,农民们的日子还算是可以。

既然农民稳住了,整个国家就稳住了,大康这么多年没有发生什么造反叛乱,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