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些事不得不做,因为这才是执政的信号,没有这些动作,大臣们根本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走。

这次议事法则的推行,对大明朝堂的影响有,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大。

在大臣们欢欣鼓舞之余,他们会发现,除了多了一个有丞相之名的议长,并没有多少好处。

反而是下面各部的实际权力大大增加!

蹇义现在怕是已经后悔了,但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啊。

他虽然是百官之首,但是他也没有能力抵挡整体文臣的反扑。

这种局势是大势,是从朱元璋时代起,对朝堂政治的修改,当这个大潮掀起,任何人都抵挡不住。

在太祖时期,六部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太祖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为二品,各设尚书、侍郎一人。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尚书。其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大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这种集权制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但是这是集体决策。

这种决策的好处是公平公正,不会出现大的错误。

但是朱瞻基有着后世的经验,很清楚这种模式成为了文臣政治的温床,为了跟军权,皇权对抗,他们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这股势力如同滚雪球一样,最后越来越大,势不可挡,任何阻碍都被碾碎。